丹毒通常不会通过日常接触传染给他人,其传播需满足皮肤屏障破损与病原体直接接触的条件。
1、传播机制:
丹毒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,病原体需通过皮肤伤口或黏膜破损处侵入。完整皮肤接触患者皮损渗出物时,若无开放性伤口则感染风险极低。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不同,丹毒不会通过空气或飞沫传播。
2、高危场景:
共用剃须刀、毛巾等可能携带病原体的物品可能造成传播。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创面时不戴手套、糖尿病患者足部溃疡接触患者分泌物等特殊情况需警惕。免疫功能低下者及皮肤病患者属于易感人群。
3、家庭防护:
患者应单独使用浴巾、床品等个人物品,用60℃以上热水清洗。家庭成员处理患者伤口时需戴一次性手套,接触后使用含氯消毒剂清洁环境表面。患者皮损结痂前应避免与婴幼儿皮肤直接接触。
4、病源控制:
及时治疗足癣、湿疹等原发皮肤病可降低传播风险。患者需规范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,皮损渗出明显时可外敷呋喃西林溶液。复发型丹毒患者可能需要长期预防性服用阿莫西林。
5、识别症状:
接触后24-48小时出现边界清晰的红色斑块伴灼热疼痛需警惕。病变部位常见小腿或面部,伴随发热、寒战等全身症状。早期就医进行血常规和细菌培养可明确诊断。
患者日常需保持患肢抬高促进淋巴回流,选择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。饮食增加优质蛋白如鱼肉、豆制品摄入,避免辛辣刺激食物。适度进行踝泵运动预防下肢水肿,恢复期可尝试低强度游泳改善局部循环。出现淋巴结肿大或持续发热应立即复查血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