肠梗阻可能由肠粘连、肠扭转、肠套叠、肿瘤压迫、粪石堵塞等原因引起。
1、肠粘连:
腹部手术后或腹腔炎症导致的纤维组织增生是肠粘连的主要诱因,表现为阵发性腹痛伴呕吐。通过禁食、胃肠减压等保守治疗可缓解,严重时需行粘连松解术。
2、肠扭转:
乙状结肠或小肠系膜过长易发生肠管旋转,突发剧烈腹痛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。X线检查见"咖啡豆征",需紧急手术复位防止肠坏死。
3、肠套叠:
婴幼儿回盲部肠管嵌套常见于病毒感染后,典型症状为果酱样便和腹部包块。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可达80%,复发者需行肠切除吻合术。
4、肿瘤压迫:
结肠癌或卵巢癌等占位性病变可机械性阻塞肠腔,多伴有消瘦、贫血等消耗症状。根据肿瘤分期选择根治性切除或姑息性造瘘手术。
5、粪石堵塞:
老年人便秘或吞食异物形成的粪块阻塞多见于直肠,肛门指检可触及硬块。采用开塞露灌肠联合手法掏便,需长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。
预防肠梗阻需保持规律排便习惯,每日摄入30克膳食纤维如燕麦、芹菜、火龙果,餐后1小时进行散步等适度活动。术后患者应定期复查腹部CT,出现持续腹痛伴呕吐需立即禁食并就医。肠梗阻急性发作期需绝对卧床,恢复期可尝试腹部顺时针按摩促进肠蠕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