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天性近视指出生时或婴幼儿期即存在的近视状态,通常与遗传因素或胚胎发育异常有关。这类近视度数往往较高且进展快,可能伴随眼底病变风险。
1、遗传因素:父母双方或一方有高度近视史时,子女患病概率显著增加。基因突变可能导致巩膜发育异常,眼轴过度增长。建议3岁前完成首次眼科筛查,建立屈光档案。
2、胚胎发育异常:妊娠期病毒感染、药物暴露或营养不良可能干扰眼球正常发育。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也会诱发近视,需定期监测角膜曲率和眼轴长度变化。
3、巩膜结构缺陷:先天性巩膜胶原纤维排列异常使眼球壁强度不足,在眼内压作用下逐渐变形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可评估后巩膜葡萄肿风险。
4、伴随症状:患者常合并眼球震颤、斜视或弱视,部分出现视盘倾斜或视网膜劈裂。可能与马凡综合征、Stickler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相关。
5、干预措施:6岁前需佩戴矫正眼镜控制进展,角膜塑形镜可延缓眼轴增长。后巩膜加固术适用于每年进展超过100度的病例,黄斑变性者需抗VEGF治疗。
日常需保证每天2小时户外活动,补充叶黄素和维生素D。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视网膜脱离,每3-6个月复查验光、眼压及眼底。高度近视者应规避拳击、跳水等冲击性运动,出现闪光感或视野缺损立即就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