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滋病病毒感染后的症状可分为急性期、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三个阶段,主要表现为发热、淋巴结肿大、体重下降等。
1、急性期症状:
感染后2-4周可能出现流感样表现,包括发热38℃以上、咽痛、肌肉关节痛等。部分患者出现皮疹或口腔溃疡,症状持续1-3周自行缓解。此阶段病毒载量高但抗体检测可能阴性,需通过核酸检测确诊。
2、无症状期表现:
此阶段可持续8-10年,患者仅表现为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直径>1cm。部分患者出现带状疱疹、口腔白斑等机会性感染前兆症状。CD4+T淋巴细胞计数缓慢下降,是疾病进展的关键监测指标。
3、艾滋病期特征:
当CD4细胞<200个/μl时进入典型艾滋病期,表现为持续1个月以上的发热、盗汗、腹泻,6个月内体重下降超过10%。特征性机会性感染包括肺孢子菌肺炎干咳、呼吸困难、隐球菌脑膜炎头痛、发热、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等。
4、皮肤黏膜病变:
90%患者会出现皮肤表现,包括脂溢性皮炎、银屑病样皮疹、卡波西肉瘤紫色皮肤结节。口腔可见毛状白斑、反复口腔溃疡,真菌感染可导致舌苔白厚。这些病变往往顽固难愈且反复发作。
5、神经系统症状:
30%-70%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,表现为记忆力减退、肢体麻木、步态异常。HIV相关性痴呆可出现认知功能障碍,弓形虫脑病会引起抽搐或偏瘫。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手足灼痛或感觉过敏。
艾滋病症状具有非特异性,高危行为后出现不明原因发热、腹泻、体重下降应及时检测HIV抗体。确诊患者需终身接受抗病毒治疗,保持CD4细胞>500个/μl可有效预防机会性感染。日常需注意营养补充每日蛋白质摄入≥1.5g/kg,避免生食,适度进行快走、游泳等有氧运动。心理支持对改善治疗依从性至关重要,建议定期接受专业心理咨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