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离焦虑是一种对依恋对象离开时产生的过度焦虑情绪,常见于儿童和成人。儿童表现为哭闹、拒绝上学、躯体不适;成人可能出现心悸、失眠、过度联络行为。
1、儿童表现:学龄前儿童可能紧抱父母腿部、剧烈哭喊拒绝分离,伴随呕吐或腹痛等躯体症状。建议通过渐进式分离训练缓解,例如从短暂离开逐步延长时间。
2、情绪反应:分离时出现恐慌发作、持续担忧依恋对象遭遇意外。深呼吸练习和转移注意力可降低急性焦虑,如使用安抚玩具或进行数数游戏。
3、躯体症状:头痛、胃痛等非器质性身体不适常见于儿童,成人可能出现胸闷、手抖。规律作息和腹部按摩能缓解功能性胃肠不适。
4、行为异常:反复检查手机信息、频繁致电确认对方安全属于成人常见行为。认知行为疗法中“焦虑延迟”技术可改善,如设定15分钟后再查看联络记录。
5、回避倾向:拒绝独处、逃避需要分离的活动如出差。系统脱敏疗法有效,可从短时间独处开始配合正念冥想,逐步适应分离场景。
分离焦虑的干预需结合心理调适与生活习惯调整。儿童可增加捉迷藏等分离-重聚游戏,成人建议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如慢跑、游泳。饮食上补充富含色氨酸的香蕉、燕麦有助于稳定情绪,避免摄入过量咖啡因。当症状持续超过4周或影响社会功能时,需寻求心理科医生评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