肠炎的确诊需结合临床症状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结果综合判断。典型诊断标准包括持续性腹泻、腹痛、发热等表现,粪便常规可见白细胞或潜血阳性,血常规可能显示炎症指标升高,严重时需通过肠镜检查明确黏膜病变程度。
一、临床症状评估:
肠炎患者通常出现每日超过3次的稀便或水样便,持续48小时以上,伴随脐周或下腹部阵发性绞痛。部分患者有低热、恶心呕吐症状,婴幼儿可能出现脱水体征如眼窝凹陷、皮肤弹性减退。感染性肠炎起病急骤,炎症性肠病则多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。
二、实验室检查要点:
粪便常规检查是基础项目,细菌性肠炎可见大量白细胞,病毒性肠炎以脂肪球为主。血常规中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升高提示细菌感染,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适用于婴幼儿。严重病例需做血电解质评估脱水程度,慢性患者应检测粪便钙卫蛋白鉴别炎症性肠病。
三、影像学与内镜检查:
腹部超声可排除阑尾炎等急腹症,CT检查适用于疑似并发症如肠穿孔病例。结肠镜检查能直观观察结直肠黏膜充血水肿、糜烂溃疡等病变,必要时取活检进行病理诊断。胶囊内镜对小肠病变检出率较高,但急性期禁用。
预防肠炎需注意饮食卫生,避免生冷变质食物,处理食材前规范洗手。急性期建议食用低渣流质如米汤、藕粉,症状缓解后逐步过渡到低纤维软食。保持充足水分摄入,可口服补液盐预防电解质紊乱。恢复期适当补充双歧杆菌等益生菌,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肠道蠕动。慢性肠炎患者需定期复查肠镜,监测营养状况,必要时进行营养支持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