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,起源于卵巢上皮细胞或生殖细胞,早期症状隐匿易被忽视,多数确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。
1、发病特点:
卵巢癌好发于50-70岁女性,发病率在妇科恶性肿瘤中居第三位,但死亡率居首位。其特点是盆腔解剖位置深在,早期缺乏典型症状,约70%患者确诊时已发生腹腔内转移。组织学类型以上皮性肿瘤最常见,占90%以上,其中高级别浆液性癌侵袭性最强。
2、高危因素:
未生育、晚绝经、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是明确风险因素。约15-25%病例与遗传相关,BRCA1/2基因突变携带者终身发病风险可达40%。长期排卵周期增加、石棉接触史及肥胖等因素也可能提升患病概率。
3、临床表现:
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微腹胀或消化不良,进展期出现腹围增大、盆腔压迫感。典型三联征包括腹部包块、腹水和消瘦,但仅见于晚期。部分患者会有异常阴道出血或尿频等非特异性症状。
4、诊断方法:
经阴道超声联合CA125检测是首选筛查组合,CT/MRI可评估转移范围。确诊需依靠腹腔镜或开腹手术获取病理,术中冰冻切片检查对制定手术方案至关重要。基因检测对遗传性病例有指导价值。
5、治疗策略:
早期患者行全面分期手术,晚期采用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铂类化疗。PARP抑制剂对BRCA突变患者效果显著,抗血管生成药物可延长无进展生存期。近年来免疫治疗在复发患者中展现潜力。
建议育龄女性定期妇科检查,出现持续腹胀应及时就诊。保持规律运动、控制体重可降低风险,高纤维饮食可能具有保护作用。遗传高风险人群建议35-40岁完成生育后考虑预防性附件切除。治疗期间需重视营养支持,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D,适度进行盆底肌训练改善生活质量。随访期间应监测肿瘤标志物变化,警惕复发征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