牙髓炎可能由龋齿、牙外伤、牙周病、细菌感染、免疫因素等原因引起,可通过根管治疗、牙髓血运重建术、拔牙、抗生素治疗、镇痛药物等方式治疗。
1、龋齿因素:
龋齿是牙髓炎最常见诱因,细菌侵蚀牙釉质和牙本质后侵入牙髓腔。牙髓组织发生炎症反应时,炎性渗出物可能通过根尖孔扩散至牙根周围,导致根尖周炎。日常需使用含氟牙膏刷牙,定期进行窝沟封闭预防龋齿。
2、牙外伤因素:
牙齿受到撞击或磨损可能导致牙髓暴露,细菌通过暴露点感染牙髓。急性外伤后牙髓坏死概率达30%,坏死组织分解产物会破坏牙本质-牙骨质界。建议运动时佩戴防护牙托,避免用牙开瓶盖等硬物。
3、牙周病因素:
重度牙周炎时,牙周袋内的细菌可通过侧支根管逆行感染牙髓。临床数据显示35%的牙髓炎患者伴有牙周病变。每日使用牙线清洁牙缝,每半年接受一次牙周洁治可降低风险。
4、细菌感染机制:
变形链球菌和放线菌是主要致病菌,其产生的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可溶解牙本质小管。感染可能伴随自发性跳痛和冷热刺激痛,根尖X线片可见牙周膜增宽。治疗需采用甲硝唑、阿莫西林、克林霉素等抗生素。
5、免疫反应过程:
炎性因子IL-1β和TNF-α激活破骨细胞,导致根尖区骨质吸收。约18%病例会出现根分叉病变,表现为咀嚼无力或牙齿松动。根管治疗失败时可选择根尖切除术或意向再植术。
牙髓炎患者应避免摄入超过60℃的热食或冰品,推荐常温软质食物如鸡蛋羹、燕麦粥。日常可用生理盐水含漱,采用巴氏刷牙法清洁牙齿。急性期疼痛时可短暂冷敷患侧面部,但需及时就诊。长期未治疗的牙髓炎确实可能破坏牙根结构,出现根尖阴影或囊肿需进行CBCT检查评估骨质破坏程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