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多功能

6种人不建议做穿刺

2025-05-21

127次浏览

穿刺检查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,存在基础疾病、凝血功能障碍、严重感染、妊娠期、精神障碍及无法配合体位者通常不建议进行。穿刺操作需严格评估禁忌证,主要风险包括局部出血、感染扩散、器官损伤等。

1、凝血异常:

血小板计数低于50×10⁹/L或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者,穿刺可能导致难以控制的出血。常见于肝硬化、血友病、长期抗凝治疗患者。此类人群需优先选择无创检查如超声或MRI,必要时需在输血纠正凝血功能后由多学科团队评估操作可行性。

2、局部感染:

穿刺部位存在皮肤化脓性感染或活动性蜂窝织炎时,操作可能将病原体带入深部组织。骨髓穿刺者若合并败血症,可能加重全身感染。需待感染完全控制后重新评估,紧急情况下可选择远离感染灶的替代穿刺点。

3、重要器官病变:

严重肺气肿患者行胸穿可能诱发气胸,肝衰竭者肝穿后出血风险增加5-7倍。存在脏器功能失代偿时,应权衡检查必要性与风险,优先考虑增强CT等影像学检查替代方案。

4、妊娠状态:

孕期尤其是孕早期行腹腔穿刺可能刺激子宫收缩,放射性引导穿刺存在胎儿暴露风险。除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外,应推迟至分娩后实施,必须操作时需采用铅屏防护并控制辐射剂量在5mGy以下。

5、精神障碍:

躁狂发作或严重焦虑患者无法保持静止体位,可能造成针道偏离或脏器划伤。建议在镇静监护下操作,必要时改用全身麻醉,痴呆患者需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。

6、解剖变异:

严重脊柱侧弯者腰穿成功率不足30%,血管畸形区域穿刺易误伤血管。需通过三维重建影像预判穿刺路径,必要时在超声或CT实时引导下调整进针角度。

拟行穿刺者术前应完善血常规、凝血功能及影像学评估,操作后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24小时。出现穿刺点渗血超过30分钟、剧烈疼痛或呼吸困难时需立即就医。恢复期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,避免剧烈运动48小时,高蛋白饮食促进组织修复,每日饮水2000ml以上促进造影剂排泄。合并糖尿病患者需加强血糖监测以防感染风险升高。

好文章,值得分享给更多人

内容链接已复制

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

我知道了

为您推荐

最新问答

猜你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