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管瘤是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,可分为婴幼儿血管瘤和先天性血管瘤两大类,主要表现为皮肤或皮下红色斑块、结节。
功能主治:主要用于过敏性与炎症性疾病。
用法用量:1.补充替代治疗法:口服,1次5-10mg,一日10-60mg,早晨起床后服用2/3,下午服用1/3。2.抗炎:口服一日5-60mg,疗程剂量根据病情不同而异。3.自身免疫性疾病:口服,每日40-60mg,病情稳定后酌减。4.过敏性疾病:每日20-40mg,症状减轻后每隔1-2日减少5mg。5.防止器官移植排异反应:一般术前1-2天开始每日口服100mg,术后一周改为每日60mg。6.治疗急性白血病、恶性肿瘤等:每日口服60-80mg症状缓解后减量。
1、婴幼儿型:
约占血管瘤的80%,出生后2周内出现,表现为鲜红色斑块或草莓状隆起。发病与孕期雌激素水平过高、胎盘缺氧等因素相关,多数在1岁后进入消退期,5-7岁可完全消退。快速生长期需使用普萘洛尔口服液抑制增长,消退不完全者可考虑脉冲染料激光治疗。
2、先天性型:
出生时即存在,分为快速消退型和非消退型。快速消退型多在1年内自然消失;非消退型持续存在并可能影响外观,常见于头颈部。发病机制与胚胎期血管发育异常有关,部分病例需手术切除或介入栓塞治疗。
3、临床表现:
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红色斑块,按压褪色,哭闹时颜色加深。深部血管瘤呈青紫色肿块,可能伴疼痛或功能障碍。特殊类型如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可导致血小板减少,需警惕Kasabach-Merritt综合征。
4、诊断方法:
通过病史和体格检查可初步判断,超声检查能确定深度和血流情况,MRI适用于评估深部或内脏血管瘤。需与脉管畸形、血管肉瘤等鉴别,组织活检是确诊金标准但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。
5、治疗原则:
无症状小血管瘤可观察等待自然消退;影响功能或美观的病灶可采用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、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药物治疗;溃疡性血管瘤需配合抗生素软膏预防感染;顽固性病例可选择冷冻、激光或手术切除。
日常护理需避免摩擦或抓挠病灶部位,保持皮肤清洁干燥。婴幼儿血管瘤患者建议每月随访观察生长速度,哺乳期母亲应减少雌激素含量高的食物摄入。多数血管瘤预后良好,但位于眼睑、气道等特殊部位的血管瘤需早期干预,定期复查超声监测病灶变化,合并出血或感染时及时就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