肝胆结石可通过熊去氧胆酸、鹅去氧胆酸、消炎利胆片等药物治疗,通常由胆汁成分失衡、胆道感染、胆固醇代谢异常、胆道结构异常、溶血性疾病等因素引起。
功能主治:主要用于过敏性与炎症性疾病。
用法用量:1.补充替代治疗法:口服,1次5-10mg,一日10-60mg,早晨起床后服用2/3,下午服用1/3。2.抗炎:口服一日5-60mg,疗程剂量根据病情不同而异。3.自身免疫性疾病:口服,每日40-60mg,病情稳定后酌减。4.过敏性疾病:每日20-40mg,症状减轻后每隔1-2日减少5mg。5.防止器官移植排异反应:一般术前1-2天开始每日口服100mg,术后一周改为每日60mg。6.治疗急性白血病、恶性肿瘤等:每日口服60-80mg症状缓解后减量。
熊去氧胆酸能促进胆汁酸分泌,降低胆固醇饱和度,适用于胆固醇型结石。鹅去氧胆酸通过抑制肠道胆固醇吸收减少结石形成,需连续服用6个月以上。两类药物需配合低脂饮食,避免与铝制剂同服。
肝胆结石合并胆管炎时需用抗生素,头孢曲松可覆盖常见胆道病原菌,甲硝唑针对厌氧菌感染。急性发作期需静脉给药,症状控制后改为口服左氧氟沙星。感染控制不佳可能引发肝脓肿或败血症。
消炎利胆片含穿心莲、溪黄草等成分,具有促进胆汁排泄作用。胆宁片通过大黄、金钱草等药材缓解腹胀症状。中药制剂需避开经期使用,连续服用不超过3个月,孕妇禁用含大黄成分制剂。
胆绞痛发作时可临时使用山莨菪碱缓解平滑肌痉挛,剧痛需注射哌替啶。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能减轻胆管水肿,但禁用于消化道溃疡患者。疼痛持续12小时以上需急诊排除胆管梗阻。
直径超过1.5cm的结石、钙化结石、胆管狭窄患者禁用口服溶石药。胆囊无功能者需考虑腹腔镜切除,胆总管结石可行ERCP取石。妊娠期、严重肝病患者需个体化评估治疗方案。
肝胆结石患者需限制动物内脏、油炸食品摄入,每日饮水2000ml以上促进胆汁稀释。快走、游泳等有氧运动可减少胆汁淤积,但避免剧烈运动诱发绞痛。定期超声监测结石变化,出现皮肤黄染、陶土样便需立即就医。术后患者应补充维生素K预防出血,每年复查肝功能及胆红素水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