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性牙髓炎通常由龋齿未及时治疗、牙齿磨损、牙周病、牙齿外伤、不良修复体等因素引起。
1、龋齿未治疗:
深龋导致细菌侵入牙髓是最常见诱因。当龋坏穿透牙釉质和牙本质后,细菌及其毒素会通过牙本质小管感染牙髓组织,引发持续性炎症反应。早期表现为冷热刺激痛,后期发展为自发痛,需通过根管治疗清除感染源。
2、牙齿磨损:
长期磨牙或楔状缺损会造成牙本质暴露。暴露的牙本质小管成为细菌通道,机械刺激和温度变化会加速牙髓退行性变。典型症状为咀嚼敏感,严重者出现定点咬合痛,需采用脱敏治疗或全冠修复。
3、牙周病波及:
重度牙周炎时,感染可能通过侧支根管或根尖孔逆行感染牙髓。这种情况常伴随牙龈萎缩、牙齿松动,疼痛呈钝痛特征。需同时进行牙周治疗和根管治疗,必要时考虑牙周夹板固定。
4、牙齿外伤:
撞击导致的牙冠折断或隐裂可能直接损伤牙髓。外伤后血管断裂会引起牙髓供血障碍,初期可能无症状,数月后逐渐出现牙髓坏死。需根据牙髓活力测试结果选择活髓保存或根管治疗。
5、修复体不当:
边缘不密合的充填体或牙冠会导致微渗漏,细菌持续刺激牙髓。临床常见修复体周围继发龋,表现为修复后延迟性疼痛。需拆除不良修复体,重新进行牙体预备和修复。
预防慢性牙髓炎需定期口腔检查,发现龋齿及时治疗;避免用牙开瓶盖等硬物;控制碳酸饮料摄入;选择软毛牙刷并采用巴氏刷牙法;牙本质敏感者可选用含钾盐的脱敏牙膏。出现持续牙痛、夜间痛或冷热刺激痛加剧时,建议48小时内就诊,延误治疗可能导致根尖周炎或牙槽骨吸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