盆底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尿失禁、盆腔器官脱垂、排便障碍、性功能障碍及慢性盆腔疼痛等症状。盆底功能障碍可能与妊娠分娩、年龄增长、慢性腹压增高、盆底手术创伤、神经肌肉损伤等因素有关。
1、尿失禁
压力性尿失禁是盆底功能障碍的典型表现,咳嗽或打喷嚏时可能出现不自主漏尿。急迫性尿失禁表现为突发强烈尿意后无法控制排尿。混合型尿失禁兼具两者特征,多与尿道括约肌功能减退有关。盆底肌训练和膀胱训练有助于改善症状,严重者可考虑使用米多君或度洛西汀等药物。
2、盆腔器官脱垂
阴道前壁膨出可能导致膀胱下垂,后壁膨出常伴随直肠膨出。子宫脱垂可见阴道口肿物突出,重度脱垂者可能出现下坠感或排尿困难。盆底超声可明确脱垂程度,轻中度患者可通过子宫托保守治疗,重度脱垂需行盆底重建手术。
3、排便障碍
表现为排便费力或排便不尽感,部分患者出现粪便嵌塞或腹泻便秘交替。可能与直肠感觉异常或肛门括约肌协调障碍有关。生物反馈治疗能改善直肠敏感性,膳食纤维补充剂如聚卡波非钙可调节排便功能。
4、性功能障碍
性交疼痛常见于阴道痉挛或盆腔肌肉紧张患者,性快感缺失多与神经损伤相关。盆底肌过度活跃者可能出现性高潮障碍。盆底物理治疗配合心理咨询可缓解症状,局部使用雌激素软膏有助于改善阴道萎缩。
5、慢性盆腔疼痛
表现为持续三个月以上的下腹坠痛或会阴部疼痛,可能放射至腰骶部。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可触及盆底肌触发点。热敷和电刺激治疗可缓解肌肉痉挛,加巴喷丁等药物适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。
建议患者避免提重物和长期站立等增加腹压的行为,坚持凯格尔运动训练盆底肌群。每日摄入足够水分和膳食纤维预防便秘,肥胖者需控制体重减轻盆底负担。出现症状持续加重时应及时至妇科或泌尿外科就诊,通过盆底肌电图等检查评估功能障碍程度,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。产后女性应重视盆底功能筛查,绝经后妇女可考虑局部雌激素治疗改善组织弹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