肠系膜淋巴炎是指肠系膜淋巴结发生炎症反应的疾病,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,主要表现为腹痛、发热、恶心呕吐等症状。肠系膜淋巴炎的病因主要有病毒感染、细菌感染、胃肠功能紊乱、免疫异常、寄生虫感染等因素。
功能主治:主要用于过敏性与炎症性疾病。
用法用量:1.补充替代治疗法:口服,1次5-10mg,一日10-60mg,早晨起床后服用2/3,下午服用1/3。2.抗炎:口服一日5-60mg,疗程剂量根据病情不同而异。3.自身免疫性疾病:口服,每日40-60mg,病情稳定后酌减。4.过敏性疾病:每日20-40mg,症状减轻后每隔1-2日减少5mg。5.防止器官移植排异反应:一般术前1-2天开始每日口服100mg,术后一周改为每日60mg。6.治疗急性白血病、恶性肿瘤等:每日口服60-80mg症状缓解后减量。
1、病毒感染
病毒感染是肠系膜淋巴炎最常见的病因,以肠道病毒、腺病毒等多见。病毒通过消化道入侵后,可刺激肠系膜淋巴结增生肿大,引发局部炎症反应。患者多表现为脐周或右下腹阵发性绞痛,可能伴有低热、腹泻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。治疗以休息、补液等支持疗法为主,通常无须特殊用药。
2、细菌感染
沙门氏菌、大肠杆菌等肠道致病菌感染可导致肠系膜淋巴结化脓性炎症。细菌毒素刺激淋巴结时,腹痛程度较剧烈,可能伴随持续高热、血便等症状。需通过血常规、粪便培养等检查明确病原体,针对性使用抗生素治疗,如头孢曲松、阿奇霉素等药物。
3、胃肠功能紊乱
饮食不当或食物过敏可能诱发胃肠蠕动异常,刺激肠系膜淋巴结反应性增生。常见于暴饮暴食、进食生冷或变质食物后,腹痛多为间歇性隐痛,可能伴有腹胀、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表现。调整饮食结构、服用益生菌有助于缓解症状。
4、免疫异常
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克罗恩病、溃疡性结肠炎等可引发肠系膜淋巴结慢性炎症。此类患者除腹痛外,通常存在反复腹泻、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,需通过肠镜、病理活检确诊。治疗需使用免疫抑制剂如柳氮磺吡啶、泼尼松等控制病情进展。
5、寄生虫感染
蛔虫、鞭虫等肠道寄生虫移行时可机械性损伤肠系膜淋巴结。腹痛多呈阵发性绞痛,可能伴随皮肤瘙痒、营养不良等症状。粪便虫卵检查可明确诊断,阿苯达唑、甲苯咪唑等驱虫药为常用治疗药物。
肠系膜淋巴炎患者需注意饮食清淡,避免辛辣刺激及高脂食物,急性期以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。可适当热敷腹部缓解疼痛,但需警惕腹痛持续加重或高热不退的情况,及时就医排除阑尾炎、肠梗阻等急腹症。恢复期建议逐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,规律作息以增强免疫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