急性心肌梗塞通常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、冠状动脉痉挛、血栓形成、血管内皮损伤、心肌耗氧量增加等原因引起。
1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
冠状动脉内脂质沉积形成斑块,斑块表面纤维帽破裂后暴露脂质核心,激活血小板聚集并引发凝血反应。斑块破裂是急性心肌梗塞最常见的病理基础,多与高血压、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导致的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有关。患者可能出现剧烈胸痛、大汗淋漓等症状,需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。
2、冠状动脉痉挛
冠状动脉血管壁平滑肌强烈收缩导致管腔暂时性闭塞,多由吸烟、寒冷刺激或情绪激动诱发。痉挛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,进一步促进血栓形成。这类患者心电图可见ST段抬高,但冠状动脉造影可能显示无明显狭窄,需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。
3、血栓形成
斑块破裂后血小板激活释放凝血因子,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血栓。血栓完全阻塞冠状动脉时会导致心肌持续性缺血坏死。血液高凝状态、长期卧床等因素会增加血栓形成概率,需紧急进行溶栓或介入治疗恢复血流。
4、血管内皮损伤
高血压血流冲击、高血糖代谢产物、吸烟等均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,导致血管收缩物质分泌增加而舒张物质减少。内皮功能异常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,增加斑块不稳定性。改善内皮功能需控制基础疾病,同时使用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。
5、心肌耗氧量增加
剧烈运动、情绪激动或甲亢等状态下,心肌对氧气需求急剧增加。当冠状动脉存在狭窄时,供需失衡会导致心肌缺血坏死。这类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,合并严重冠状动脉狭窄者需考虑血运重建手术。
预防急性心肌梗塞需控制血压、血糖、血脂等危险因素,戒烟限酒并保持规律运动。出现持续性胸痛、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,确诊后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。日常饮食宜低盐低脂,多摄入蔬菜水果和全谷物,定期监测心电图和心脏超声评估心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