弥漫性肝病与肝癌是两种不同的肝脏疾病,前者指肝脏广泛性病变,后者为恶性增殖性肿瘤。弥漫性肝病可能由脂肪肝、病毒性肝炎、酒精性肝病、自身免疫性肝病、肝硬化等因素引起,肝癌通常与乙肝病毒感染、长期肝硬化、黄曲霉毒素暴露、代谢综合征、遗传因素相关。
1、脂肪肝:肝脏脂肪沉积超过5%时称为脂肪肝,多与肥胖、高脂饮食、胰岛素抵抗有关。患者需通过低脂饮食、有氧运动控制体重,避免进展为脂肪性肝炎。
2、病毒性肝炎: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导致肝细胞持续损伤,表现为转氨酶升高、乏力。抗病毒治疗需使用恩替卡韦、索磷布韦等药物,定期监测病毒载量。
3、酒精性肝病:长期过量饮酒会引发肝细胞脂肪变性,典型症状包括肝区胀痛、黄疸。戒酒是核心治疗措施,补充维生素B族可改善营养代谢。
4、自身免疫性肝病: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肝细胞时可能引发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,特征为碱性磷酸酶升高、皮肤瘙痒。熊去氧胆酸联合布地奈德可延缓病情进展。
5、肝硬化:各种慢性肝病晚期会出现纤维组织增生,表现为门静脉高压、腹水。需限制钠盐摄入,必要时实施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或肝移植。
肝癌的诊断需结合甲胎蛋白检测、增强CT或病理活检,典型影像学表现为动脉期快速强化。早期肝癌可采用射频消融或肝切除术,晚期患者可选用仑伐替尼联合PD-1抑制剂。日常需保持优质蛋白饮食如鱼肉、豆制品,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、游泳,避免食用霉变食物。肝功能异常者应每3-6个月复查超声和肿瘤标志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