乳糖不耐受可能引起腹泻,通常由乳糖酶缺乏、肠道菌群失衡、遗传因素、肠道炎症、继发性乳糖酶缺乏等原因引起,可通过调整饮食、补充乳糖酶、改善肠道环境、药物治疗、替代乳制品等方式缓解。
1、乳糖酶缺乏:
乳糖不耐受的核心原因是小肠黏膜乳糖酶分泌不足。未分解的乳糖进入结肠后被细菌发酵,产生短链脂肪酸和气体,导致渗透性腹泻。日常可通过选择低乳糖牛奶或分次少量饮用奶制品减轻症状。
2、肠道菌群失衡:
肠道益生菌数量减少会加剧乳糖分解障碍。双歧杆菌等益生菌能辅助分解乳糖,建议通过酸奶、奶酪等发酵乳制品补充益生菌,必要时可服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、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等微生态制剂。
3、遗传因素:
原发性乳糖酶缺乏与LCT基因多态性相关,亚洲人群发生率高达90%。这类人群需长期避免鲜奶,可选择舒化奶或植物奶替代,同时注意通过深绿色蔬菜、坚果等补充因忌奶可能缺乏的钙质。
4、肠道炎症:
感染性肠炎或克罗恩病可能损伤肠黏膜刷状缘,导致继发性乳糖酶缺乏。这类情况需先治疗原发病,急性期可服用蒙脱石散缓解腹泻,待肠道修复后逐步尝试摄入含乳糖食物。
5、继发性缺乏:
化疗、放疗或长期抗生素使用可能导致暂时性乳糖不耐受。建议治疗期间选用无乳糖配方营养粉,恢复期可配合胰酶肠溶胶囊等助消化药物逐步重建乳糖耐受能力。
乳糖不耐受人群应建立个性化饮食方案,优先选择硬奶酪、希腊酸奶等低乳糖乳制品,烹饪时用椰浆或杏仁奶替代牛奶。每日保证30分钟快走等中等强度运动促进肠道蠕动,同时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凉加重腹泻症状。症状持续超过两周或伴随体重下降需消化科就诊排除器质性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