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朵感觉有水可通过清理耳道、使用滴耳液、抗感染治疗、鼓膜穿刺、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。这种情况多由外耳道进水、外耳道炎、中耳炎、鼓膜积液、胆脂瘤等原因引起。
功能主治:用于治疗敏感菌引起的中耳炎、外耳道炎、鼓膜炎。
用法用量:滴耳。成人一次6~10滴,一日2~3次。滴耳后进行约10分钟耳浴。根据症状适当增...
1、清理耳道:
外耳道进水是最常见原因,可用消毒棉签轻轻吸附水分,避免用力掏挖。游泳或洗澡后倾斜头部单脚跳有助于排出液体。若存在耵聍栓塞,需由医生用生理盐水冲洗或专用工具取出。
2、使用滴耳液:
细菌性外耳道炎可选用氧氟沙星滴耳液,真菌感染适用克霉唑滴耳液。使用前需将药液温热至体温,侧头滴入后保持体位5分钟。合并瘙痒时可短期使用氢化可的松滴耳液缓解症状。
3、抗感染治疗:
急性中耳炎需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,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头孢克洛。伴随发热疼痛可配合布洛芬。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需长期服用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进黏液排出。
4、鼓膜穿刺:
持续3个月以上的鼓室积液需行鼓膜穿刺术,抽出淡黄色浆液。儿童反复发作可在穿刺时置入通气管。术后避免用力擤鼻,防止污水进入耳道。
5、手术治疗:
胆脂瘤型中耳炎需行乳突根治术清除病变组织。先天性耳瘘管感染反复发作时,需手术切除瘘管。术后需定期换药并监测听力变化。
保持耳道干燥是预防关键,游泳时使用硅胶耳塞,洗头后及时擦干耳廓。避免使用尖锐物品掏耳,棉签仅清洁耳廓即可。感冒时正确擤鼻应单侧交替进行。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A、E增强黏膜抵抗力,适量食用深海鱼、坚果等含锌食物。出现耳鸣、听力下降或眩晕等症状时应立即就诊,长期积液可能影响儿童语言发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