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司匹林片与阿司匹林肠溶片可通过剂型设计、吸收部位、起效时间、胃肠道刺激、适用场景等方式区分。两者差异主要源于包衣工艺与药物释放机制的不同。
1、剂型设计:普通片无特殊包衣,口服后直接在胃内崩解;肠溶片采用耐酸包衣,需在肠道碱性环境中溶解。肠溶片设计可减少胃黏膜直接刺激,适合长期用药患者。
功能主治:本品为非甾体抗炎药。临床可用于下列情况。1、镇痛、解热:可缓解轻度或中度的疼痛,如头痛、牙痛、神经痛、肌肉痛及月经痛,也用于感冒和流感等退热。本品仅能缓解症状,不能治疗引起疼痛和发热的病因,故需同时应用其他药物对病因进行治疗。2、抗炎、抗风湿:为治疗风湿热的常用药物,用药后可解热、使关节症状好转并使血沉下降,但不能去除风湿热的基本病理改变,也不能治疗和预防心脏损害及其他合并症。3、关节炎:除风湿性关节炎外,本品也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,可改善症状,但须同时进行病因治疗。此外,本品也用于骨关节炎、强直性脊柱炎、幼年型关节炎以及其他非风湿性炎症的骨骼肌肉疼痛,也能缓解症状。但近年在这些疾病已很少应用本品。4、抗血栓:本品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,可防止血栓形成,临床用于预防一过性脑缺血发作、心肌梗死、心房颤动、人工心脏瓣膜、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。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。5、儿科用于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(川崎病)的治疗。
用法用量:1.成人常用量,口服。(1)解热、镇痛,一次0.30.6g,一日3次,必要时敏4小时1次。(2)抗风湿,一日3~6g,分4次口服。(3)抑制血小板聚集则应用小剂量,如每日80g~300mg,一日1次。(4) 治疗胆道蛔虫病,一次1g,一日2~3次,连用2~3日;阵发性绞疼停止24小时后停用,然后进行驱虫治疗。2.小儿常用,口服。(1)解热、镇痛,每日按体表面积1.5g/m2,分4~6次口服,或每次按体重5~10mg/kg,或每次每岁60mg,必要时4~6小时1次。(2)抗风湿,每日按体重80~100mg/kg,分3~4次服,如1~2周未获疗效,可根据血药浓度调整用量。有些病例需增至每日130mg/kg。用于小儿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(川崎病),开始每日按体重80~100mg/kg,分3~4次服;热退2~3天后改为每日30mg/kg,分3~4次服,连服2月或更久,血小板增多、血液呈高凝状态期间,每日5~10mg/kg,1次服。
2、吸收部位:普通片在胃部即开始吸收,血药浓度上升较快;肠溶片需到达十二指肠后才释放药物,吸收延迟约1-2小时。需快速起效时宜选普通片,如急性心绞痛发作。
3、起效时间:普通片服药后15-30分钟起效,肠溶片需45-90分钟。肠溶片血药浓度曲线更平稳,适合需要持续抗血小板作用的冠心病二级预防。
4、胃肠道刺激:普通片可能引起胃部灼热感、恶心等症状,肠溶片可降低30%-50%的胃黏膜损伤风险。但肠溶片不能完全避免消化道出血,仍需配合质子泵抑制剂使用。
5、适用场景:普通片适用于急性发热、疼痛的短期对症治疗;肠溶片更推荐用于长期抗血小板治疗,如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。两种剂型均需避免与布洛芬等NSAIDs联用。
日常使用需根据医嘱选择剂型,服药期间注意观察黑便、牙龈出血等异常症状。肠溶片应整片吞服避免嚼碎,普通片可掰开服用但需配合适量温水。建议长期用药者每3-6个月监测便潜血与血小板功能,同时保持低盐低脂饮食,适度进行有氧运动以增强心血管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