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可通过休息支持治疗、抗病毒药物、营养心肌治疗、控制心律失常、糖皮质激素等方式治疗。该病通常由柯萨奇病毒、腺病毒感染引起,可能与免疫反应异常、心肌细胞损伤等因素有关,通常表现为发热乏力、胸闷心悸等症状。
1、发热乏力:病毒性心肌炎早期常见非特异性症状,儿童可能出现持续低热伴精神萎靡。急性期需卧床休息,补充维生素C、辅酶Q10等营养心肌,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脏负荷。
2、胸闷心悸:心肌损伤导致心电活动异常,患儿主诉心前区不适或心跳不规则。动态心电图监测可发现早搏或传导阻滞,轻症使用普罗帕酮、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。
3、呼吸困难:心肌收缩功能下降引发肺淤血,表现为活动后气促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。需限制钠盐摄入,必要时给予利尿剂呋塞米减轻心脏前负荷,严重者需氧疗支持。
4、心脏扩大:超声心动图显示心室扩张或室壁运动减弱,提示心肌弥漫性损伤。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调节免疫反应,重症病例短期应用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抑制炎症。
5、心源性休克:暴发性心肌炎可导致血压下降、四肢厥冷等循环衰竭表现。需紧急转入ICU进行机械通气、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维持灌注,必要时采用体外膜肺氧合支持。
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康复期需维持三个月低盐饮食,避免摄入辛辣刺激食物。逐步恢复散步、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,定期复查心肌酶谱和心电图。保持充足睡眠,预防呼吸道感染,接种流感疫苗降低复发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