直肠癌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,需通过医学检查确诊。排便习惯改变、便血、里急后重感可能是早期信号,但需与痔疮等良性疾病鉴别。
1、常见早期症状:
排便习惯改变是直肠癌早期较典型表现,如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、排便次数增多。便血多为暗红色血液与粪便混合,需与鲜红色痔疮出血区分。里急后重感表现为排便后仍有便意,可能因肿瘤刺激直肠黏膜引起。部分患者会出现粪便变细、排便费力等肠腔狭窄症状。
2、高危因素识别:
年龄超过50岁人群风险显著增加,有结直肠癌家族史者发病风险提高2-3倍。炎症性肠病病史超过8年、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、吸烟酗酒均为明确危险因素。林奇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患者需从20岁起定期筛查。
3、医学检查手段:
粪便隐血试验是初级筛查方法,阳性者需进一步检查。结肠镜检查能直接观察病灶并取活检,是确诊金标准。直肠指诊可发现距肛门7cm以内的肿瘤,CT或MRI能评估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。肿瘤标志物CEA检测有助于辅助诊断。
保持膳食纤维每日摄入25-30克,选择全谷物、新鲜果蔬促进肠道蠕动。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、游泳,控制体重指数在18.5-23.9。5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5年做一次肠镜筛查,高危人群需缩短间隔。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排便异常应及时消化科就诊,避免自行服用泻药或止血药物掩盖病情。确诊患者需保持良好心态,早期直肠癌五年生存率可达90%以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