急性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肝脏急性炎症,病程通常不超过6个月。该病可能由母婴传播、血液接触、性接触、医源性感染、共用注射器具等因素引起,临床表现为乏力、食欲减退、黄疸、肝区疼痛、尿色加深等症状。
1、母婴传播:携带HBV的孕妇可通过胎盘或分娩过程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。新生儿需在出生后12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,阻断率可达90%以上。哺乳期母亲需检测HBV-DNA载量决定喂养方式。
2、血液接触:接触被HBV污染的血液或体液是主要传播途径。纹身、穿耳洞等有创操作需确保器械严格消毒。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冲洗伤口,并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水平。
3、性接触传播:无防护性行为可导致病毒传播。建议性伴侣接种乙肝疫苗,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测乙肝两对半。安全套使用能降低80%以上的传播风险。
4、医源性感染:重复使用医疗器械可能造成交叉感染。内镜检查、血液透析等操作需执行标准预防措施。医疗机构应严格落实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制度。
5、共用注射器具:静脉药瘾者共用针具是重要传播方式。社区需提供针具交换服务,开展戒毒治疗。吸毒人员应定期进行肝功能筛查和疫苗接种。
急性乙肝患者需保证每日2500ml水分摄入,选择清蒸鱼、冬瓜汤等低脂饮食。恢复期可进行散步、八段锦等温和运动,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肝脏负担。家庭成员应分开使用剃须刀、牙刷等个人用品,患者衣物需60℃以上高温消毒。每3个月复查肝功能、HBV-DNA及肝脏超声,观察病情转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