脱肛可通过温水坐浴、提肛运动、饮食调整、药物缓解、手法复位等方式保守治疗。脱肛通常由长期便秘、分娩损伤、盆底肌松弛、慢性咳嗽、年龄增长等因素引起。
1、温水坐浴:
每日2-3次温水坐浴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,水温控制在40℃左右,每次持续10-15分钟。坐浴后保持肛门干燥,避免摩擦刺激。该方法能缓解肛门括约肌痉挛,减轻水肿和疼痛症状。
2、提肛运动:
平卧位收缩肛门肌肉5秒后放松,每组10-15次,每日3-5组。坚持锻炼可增强盆底肌群力量,改善直肠支撑结构。运动时避免屏气用力,需配合规律呼吸节奏。
3、饮食调整:
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、火龙果、芹菜等,每日饮水量不少于1500ml。限制辛辣刺激食物,建立定时排便习惯。高纤维饮食能软化粪便,减少排便时腹压增高对直肠的冲击。
4、药物缓解:
痔疮栓剂如太宁栓、马应龙痔疮栓、普济痔疮栓可局部消炎镇痛。口服地奥司明改善静脉回流,乳果糖调节肠道功能。药物使用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,避免长期依赖刺激性泻药。
5、手法复位:
清洁双手后取侧卧位,用凡士林润滑手指轻柔推回脱出物。复位后卧床休息1小时,避免立即站立。反复脱垂者需用丁字带固定,操作时注意观察黏膜颜色变化。
保守治疗期间应避免久坐久站,每日进行30分钟快走或游泳等低强度运动。穿着宽松棉质内裤,排便后使用湿厕纸清洁。若出现嵌顿坏死、持续出血或复位失败,需及时就医评估手术治疗方案。长期管理需结合体重控制、慢性病治疗等综合干预,定期复查肛门直肠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