妊娠期牙龈炎可能由激素水平变化、口腔卫生下降、免疫系统调整、血管通透性增加、牙菌斑堆积等原因引起,可通过加强口腔清洁、调整饮食结构、定期牙科检查、局部药物治疗、专业洁牙等方式干预。
1、激素变化:
妊娠期孕激素水平显著升高,导致牙龈组织对牙菌斑中细菌毒素的敏感性增强。雌激素促进牙龈毛细血管扩张,使局部充血水肿更易发生。这种生理性变化使轻微刺激即可引发炎症反应,表现为牙龈红肿易出血。
2、口腔护理不足:
孕吐反应可能降低刷牙频率,妊娠反应严重者甚至回避口腔清洁。食物残渣滞留形成牙菌斑,细菌代谢产物刺激牙龈边缘。建议选择小头软毛牙刷,使用含氟牙膏每日刷牙两次,配合牙线清理邻面菌斑。
3、免疫调节改变:
母体免疫系统为适应胎儿存在会适度抑制炎症反应,这种免疫耐受状态降低了对口腔致病菌的防御能力。唾液中抗菌蛋白减少,口腔微环境更利于厌氧菌繁殖,加速牙龈炎症发展。
4、血管反应增强:
妊娠期血管通透性增加与前列腺素水平升高有关,可能导致牙龈组织轻微创伤后出血量增大。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孕中期后,常伴随牙龈乳头呈深红色增生,触碰易出血。
5、菌斑堆积加速:
饮食习惯改变如频繁进食、偏好甜食等,为致龋菌提供更多底物。牙龈炎可能与变形链球菌、中间普氏菌等病原体过度增殖有关,通常表现为牙龈边缘红肿、刷牙出血等症状。
建议增加维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如猕猴桃、甜椒,避免粘性糖果类零食。每日用温盐水漱口3次可减轻炎症,孕4-6个月是牙科治疗相对安全期。出现自发性出血或牙龈增生需及时就诊,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氯己定含漱液或接受龈上洁治。保持适度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口腔血液循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