牙周膜息肉主要表现为牙龈肿胀、出血、疼痛、牙齿松动及局部化脓。这些症状通常由慢性炎症刺激、牙周袋形成、菌斑堆积、创伤因素及免疫反应异常等原因引起。
1、牙龈肿胀:
牙周膜息肉早期常见牙龈组织增生性肿胀,多呈暗红色或紫红色,质地柔软。肿胀范围常局限于患牙周围,可能伴随牙龈边缘圆钝、龈乳头肥大。慢性炎症刺激导致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和纤维组织增生,形成息肉样病变。
2、出血倾向:
轻微触碰或刷牙时易发生自发性出血,出血量一般较少但反复发作。炎症导致牙龈微循环障碍,血管通透性增加,同时菌斑中的蛋白酶会破坏上皮屏障。出血可能伴随血腥味或金属味。
3、持续性疼痛:
表现为钝痛或胀痛,咀嚼时加重。疼痛源于炎症介质刺激神经末梢,以及息肉组织对牙周韧带的机械压迫。急性发作时可出现搏动性疼痛,夜间痛感可能加剧。
4、牙齿松动:
患牙可能出现Ⅰ-Ⅱ度松动,叩诊呈浊音。牙周膜长期炎症导致牙槽骨吸收和牙周韧带破坏,使牙齿支持力下降。松动程度与病变范围和持续时间呈正相关。
5、局部化脓:
晚期可能出现龈沟溢脓或瘘管形成,脓液呈黄白色黏稠状。化脓性感染多由厌氧菌混合感染引起,伴随口臭和淋巴结肿大。脓液引流后症状可暂时缓解。
建议日常使用软毛牙刷配合巴氏刷牙法清洁,选择含氯己定的漱口水抑制菌斑。增加维生素C摄入促进牙龈修复,避免过硬食物刺激患处。定期进行牙周基础治疗,重度病变需考虑牙龈切除术。吸烟者需戒烟以改善局部微循环,糖尿病患者应加强血糖控制。出现持续出血或明显牙齿移位时需及时进行牙周专科检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