孕妇牙疼多数情况下不建议拔牙。孕期牙科处理需谨慎,主要考虑妊娠阶段、疼痛程度、感染风险等因素,优先选择保守治疗。
1、妊娠阶段:
孕早期前3个月和孕晚期后3个月通常避免拔牙。孕早期胎儿器官发育关键期,麻醉和手术可能增加风险;孕晚期子宫敏感,牙科操作可能诱发宫缩。孕中期4-6个月相对安全,但仍需严格评估必要性。
2、疼痛程度:
轻度牙疼可通过冷敷、淡盐水漱口缓解;中度疼痛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妊娠安全药物;仅当剧烈疼痛或急性感染危及健康时,才考虑拔牙。
3、感染风险:
龋齿或智齿冠周炎等可能引发颌面部间隙感染,需优先控制炎症。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,避免使用四环素类影响胎儿牙齿发育。
4、麻醉安全:
必要拔牙时需选择不含肾上腺素的利多卡因局部麻醉,剂量控制在安全范围。全身麻醉绝对禁忌,可能引起胎儿缺氧。
5、替代方案:
临时充填、根管治疗、牙周引流等可替代拔牙。智齿发炎可进行冠周冲洗,龋齿可进行简单去腐后暂封,待分娩后再彻底处理。
孕期口腔保健需加强预防,每日使用软毛牙刷清洁牙齿至少两次,配合牙线清理牙缝;饮食注意减少精制糖摄入,增加钙质和维生素C的摄取;出现牙龈出血或肿胀时可使用含氟漱口水。建议孕前完成口腔检查,妊娠期每3个月进行一次牙科评估,发现问题早干预。若必须拔牙,需由产科和口腔科医生联合评估,选择孕中期在具备急救条件的医疗机构操作,术后密切监测胎心变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