乙状结肠息肉多数情况下不算严重,但需根据病理类型和大小判断潜在风险。
1、非肿瘤性息肉:
增生性息肉或炎性息肉通常为良性,癌变概率极低。这类息肉可能与慢性炎症刺激有关,直径常小于1厘米,内镜下表现为黏膜光滑隆起。日常需注意观察排便习惯变化,建议每3年复查肠镜。饮食上增加膳食纤维摄入,减少红肉及加工食品,可辅助维持肠道菌群平衡。
2、肿瘤性息肉:
腺瘤性息肉存在癌变风险,其严重程度与绒毛成分占比、异型增生程度正相关。直径超过2厘米的广基腺瘤癌变率达30%-50%。此类息肉多与遗传因素及高脂饮食相关,可能伴随便潜血或黏液便。需在内镜下完整切除,术后第一年需复查,后续根据病理调整监测频率。日常需严格戒烟限酒,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可能降低复发风险。
发现息肉后建议完善全结肠检查,排除多发息肉病可能。术后保持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,如快走或游泳,可改善肠道蠕动。烹饪方式优先选择蒸煮,避免高温烧烤产生的杂环胺。40岁以上人群即使无症状也应定期筛查,尤其是有家族史或长期便秘者需提高警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