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盆修复后需注意休息制动、避免负重、保持伤口清洁、定期复查、科学锻炼等事项。骨盆修复主要针对产后盆底肌松弛或骨盆骨折等情况,需根据具体修复方式调整护理方案。

1、休息制动
术后或治疗后初期需绝对卧床,使用骨盆带固定稳定骨骼位置。骨折患者需避免翻身或坐起动作,产后修复者应减少久站久坐。睡眠时采用侧卧位减轻骨盆压力,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医用气垫床。
2、避免负重
修复后3个月内禁止提重物超过3公斤,上下楼梯需扶栏杆缓慢移动。产后修复者抱婴儿时应采取坐姿并借助哺乳枕辅助,骨折患者需严格使用拐杖或轮椅代步。过早负重可能导致内固定松动或盆底肌再次损伤。
3、伤口护理
手术切口需每日用碘伏消毒并更换敷料,观察有无红肿渗液。会阴撕裂修复后如厕需用温水冲洗,术后2周内禁止盆浴。出现发热或伤口剧痛需立即就医,可能提示感染或血肿形成。

4、复查随访
骨折患者术后1个月需拍片查看骨痂生长情况,产后修复应每2周评估盆底肌张力。生物反馈治疗需按疗程完成,漏尿症状未改善者需调整电刺激参数。修复6个月后需进行骨盆CT三维重建评估稳定性。
5、康复训练
拆除固定装置后需逐步开展凯格尔运动,从每日3组每组5次收缩开始。骨折愈合后可进行游泳或骑固定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,避免跑步跳跃动作。疼痛持续时可配合超声波或红外线理疗促进血液循环。

饮食上需增加牛奶、豆腐等高钙食物促进骨骼愈合,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毫升预防泌尿系统感染。穿着需选择宽松棉质内裤避免摩擦伤口,使用产妇专用卫生巾保持会阴干燥。心理方面可通过冥想缓解修复期焦虑情绪,家属应协助完成日常起居活动。如出现骨盆异响、剧烈疼痛或大小便失禁需立即返院检查。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