羊水栓塞通常发生在分娩过程中或产后短时间内,以产程活跃期和胎儿娩出后30分钟内最为常见。
1、分娩活跃期:
宫缩强度大、胎膜破裂时,羊水可能通过子宫蜕膜或宫颈静脉进入母体循环。此时产妇可能出现突发呼吸困难、低血压、意识模糊等症状。产程中人工破膜、使用缩宫素等操作可能增加风险,需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及血压变化。
2、胎儿娩出后:
胎盘剥离阶段子宫血管开放,羊水成分易侵入血液循环。产后30分钟内突发难以解释的大出血、凝血功能障碍需高度警惕。剖宫产手术中子宫切口暴露血管,也可能成为羊水进入途径。
3、其他高危时段:
少数病例发生在中期引产、羊膜腔穿刺术后,或分娩结束24小时内。高龄、多胎妊娠、胎盘早剥等产妇风险更高,需持续观察72小时生命体征。
预防需规范产前检查,控制妊娠期高血压等基础疾病;分娩时避免不必要的宫腔操作,产后密切监测出血量及凝血功能。出现寒战、烦躁等先兆症状时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,建立静脉通路并备血,必要时启动多学科抢救团队。恢复期需关注肾功能及心理状态,定期复查凝血指标直至稳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