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多功能

短肠综合征的病因

2025-05-27

198次浏览

短肠综合征主要由广泛小肠切除、先天性肠道发育异常、肠系膜血管病变、放射性肠损伤及克罗恩病反复发作五种原因引起。

1、广泛小肠切除:

外科手术切除超过50%的小肠是短肠综合征最常见病因。常见于肠扭转、肠系膜血管栓塞、创伤性肠坏死等急重症情况。剩余小肠长度不足导致消化吸收面积锐减,引发水电解质紊乱和营养不良。术后需长期肠外营养支持,部分患者可通过肠康复训练促进剩余肠道代偿。

2、先天性肠道异常:

新生儿期出现的肠闭锁、肠旋转不良等畸形可导致功能性小肠缩短。这类患儿常伴有肠神经节细胞缺失或肠蠕动障碍,即使解剖长度正常仍会出现吸收功能障碍。早期诊断后需进行肠造瘘或肠吻合手术,并配合特殊配方奶粉喂养。

3、肠系膜血管病变:

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会造成大范围肠缺血坏死,多见于房颤、动脉硬化患者。急性期表现为剧烈腹痛伴血便,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。紧急取栓手术常需切除坏死肠段,术后需终身抗凝治疗预防复发。

4、放射性肠损伤:

盆腔或腹腔肿瘤放疗后可能发生放射性肠炎,晚期出现肠壁纤维化、狭窄。常见于宫颈癌、直肠癌放疗患者,损伤程度与照射剂量正相关。严重者需手术切除病变肠段,术后易发生肠瘘等并发症。

5、克罗恩病反复发作:

克罗恩病多次肠道切除手术会累积减少有效吸收面积。病变特征为节段性透壁性炎症,好发于回肠末端。除手术外,生物制剂治疗可减少复发,但部分患者仍需阶段性肠内营养支持。

短肠综合征患者需建立个体化营养方案,优先选择低脂、中链甘油三酯饮食,分6-8次少量进食。补充维生素B12、钙剂等微量营养素,定期监测骨密度。适度有氧运动可改善肠蠕动,避免高草酸食物预防肾结石。出现持续腹泻或体重下降时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计划。

好文章,值得分享给更多人

内容链接已复制

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

我知道了

为您推荐

最新问答

猜你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