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可通过出生时接种、按程序完成三针接种、检测抗体水平、母亲病毒载量监测、暴露后免疫球蛋白注射等方式预防感染。母婴传播风险与母亲病毒复制水平、分娩方式、母乳喂养等因素相关。
1、出生接种:所有新生儿应在出生24小时内接种首针乙肝疫苗,无论母亲是否为携带者。早产儿体重≥2000克按正常程序接种,<2000克需推迟至体重达标后补种。疫苗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,首针及时接种可阻断90%以上母婴传播。
2、三针程序:完成0-1-6月三剂次基础免疫,第二针与首针间隔1个月,第三针间隔6个月。接种部位选择大腿前外侧肌肉注射,避免臀部脂肪层影响吸收。全程接种后保护效力达95%,抗体阳转率超过90%。
3、抗体检测:完成全程接种1-2个月后检测乙肝表面抗体定量,抗-HBs≥10mIU/ml视为有效免疫。低应答者<10mIU/ml需补种1-3剂疫苗,无应答者需排除隐匿性感染后重新接种。
4、母亲监测:高病毒载量孕妇HBV DNA>2×10⁵IU/ml应在妊娠24-28周开始抗病毒治疗,首选替诺福韦酯。分娩前复查病毒量,剖宫产不能进一步降低传播风险,自然分娩后需做好新生儿及时免疫。
5、暴露处理:未完成免疫程序的新生儿接触母亲血液或体液后,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,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疫苗。母乳喂养不是禁忌,但乳头皲裂出血时应暂停哺乳直至伤口愈合。
新生儿日常护理需注意专用指甲剪分离处理,皮肤破损处及时消毒。哺乳期母亲避免咀嚼喂食,家庭成员应完成乙肝疫苗接种。定期监测婴儿肝功能,出现黄疸加重、食欲减退需及时就医。保持科学喂养与充足睡眠有助于免疫系统发育,居住环境定期通风消毒降低感染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