药物性分娩镇痛前需评估产妇健康状况、确认无禁忌证、选择合适镇痛药物、签署知情同意书、做好应急准备。主要有麻醉科评估、凝血功能检查、胎心监护、药物过敏史排查、建立静脉通道等关键步骤。
1、麻醉科评估:
产妇需接受麻醉医师全面评估,包括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。重点排除椎管内麻醉禁忌证如颅内高压、脊柱畸形、穿刺部位感染等。评估心肺功能及气道情况,预测麻醉风险分级。对于妊娠期高血压、子痫前期等合并症需特殊关注。评估结果将决定是否适合实施药物性分娩镇痛。
2、凝血功能检查:
必须完成凝血酶原时间、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、血小板计数等实验室检查。血小板低于80×10⁹/L或国际标准化比值异常者禁用椎管内麻醉。近期使用低分子肝素者需间隔足够时间。凝血功能障碍可能导致硬膜外血肿等严重并发症。
3、胎心监护:
实施镇痛前需持续胎心监护30分钟以上,确认胎儿状况稳定。出现频发晚期减速、变异减速等异常图形时应暂缓镇痛。宫缩频率和强度需达到活跃期标准,过早镇痛可能延长产程。镇痛过程中仍需持续监测胎心变化。
4、药物过敏排查:
详细询问产妇药物过敏史,特别是局部麻醉药和阿片类药物过敏反应。对酯类局麻药过敏者可换用酰胺类药物。有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史者需调整镇痛方案。严重过敏体质者需备好肾上腺素等抢救药物。
5、建立静脉通路:
必须在镇痛前建立可靠的静脉输液通道,推荐使用18G以上留置针。预防性输注500-1000ml晶体液可降低低血压发生率。准备好升压药物和急救设备。静脉通路是处理镇痛相关并发症的生命线。
实施药物性分娩镇痛前,产妇应保持正常饮食但避免过度饱食,穿着宽松衣物便于操作。家属需了解镇痛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如暂时性下肢无力、寒战等。产后需观察2小时确认无头痛、尿潴留等并发症。哺乳期用药选择应考虑药物分泌至乳汁的量,优先选用蛋白结合率高、半衰期短的药物。保持舒适体位避免压迫穿刺部位,定期检查下肢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情况。医护人员会持续监测血压、血氧等生命体征,确保母婴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