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宫内膜癌可能由雌激素水平异常、肥胖、糖尿病、多囊卵巢综合征、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。
1、雌激素水平异常:
长期雌激素暴露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诱因。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持续刺激子宫内膜增生,可能发展为不典型增生甚至癌变。常见于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单用雌激素、无排卵性月经周期等情况。临床需通过孕激素周期性用药或调整激素替代方案降低风险。
2、肥胖:
脂肪组织通过芳香化酶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,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。体重指数每增加5kg/m²,子宫内膜癌风险提升50%。内脏脂肪堆积还会引发胰岛素抵抗,形成慢性炎症微环境。建议通过饮食控制和有氧运动将体重控制在BMI<25。
3、糖尿病:
2型糖尿病患者的子宫内膜癌风险增加2-4倍。高血糖状态促使子宫内膜细胞过度增殖,胰岛素样生长因子-1IGF-1水平升高会抑制细胞凋亡。同时糖尿病常合并肥胖和高血压,形成代谢综合征共同促进癌变。血糖控制目标建议糖化血红蛋白<7%。
4、多囊卵巢综合征:
该疾病导致长期无排卵,子宫内膜缺乏孕激素转化,持续受雌激素刺激。约50%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,雄激素升高进一步加重内分泌紊乱。临床表现为月经稀发、痤疮和多毛,需通过口服避孕药或二甲双胍改善排卵功能。
5、遗传因素:
林奇综合征等遗传性肿瘤综合征携带错配修复基因突变,使子宫内膜癌风险提升40-60%。有家族史者建议35岁后每年进行子宫内膜活检。BRCA1/2基因突变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,需结合基因检测和临床监测。
预防子宫内膜癌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,包括保持BMI<25、每周≥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、控制血糖血压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应定期妇科检查,绝经后女性避免单用雌激素替代治疗。有家族遗传史者建议进行基因检测和早癌筛查,高风险人群可考虑预防性子宫切除。出现异常子宫出血应及时就诊,通过超声检查、诊断性刮宫明确诊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