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生儿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-3周内消退,足月儿多数在7-10天退黄,早产儿可能延长至3-4周。
1. 生理性黄疸:
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现象,由于肝脏功能未完全成熟导致胆红素代谢缓慢。症状表现为皮肤、巩膜轻度黄染,通常从面部开始向下蔓延。黄疸指数一般在出生后2-4天达到峰值,随后逐渐下降。此阶段无需特殊治疗,保证充足喂养促进排便即可加速胆红素排出,母乳喂养每日需达到8-12次。
2. 病理性黄疸:
病理性黄疸可能与母婴血型不合、感染、遗传代谢疾病等因素有关,通常表现为出生24小时内出现黄疸、胆红素水平上升过快或持续时间过长。若足月儿超过2周、早产儿超过4周未退黄,需考虑胆汁淤积、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病因。治疗需根据具体病因选择蓝光照射、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或换血疗法,同时需监测胆红素脑病风险。
护理期间应每日观察黄疸变化范围,采用自然光线检查皮肤黄染程度。保持室温24-26℃避免低体温影响胆红素代谢,喂养时注意按需哺乳避免脱水。若发现黄疸蔓延至手足心、伴随嗜睡或拒奶,需立即就医评估。母亲饮食可适当增加优质蛋白如鱼肉、豆制品,避免摄入含胡萝卜素过量的柑橘类水果。早产儿出院后建议每周复查胆红素,直至数值稳定在安全范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