雄性激素过少可通过睾酮替代疗法、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、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方式治疗。雄性激素过少通常由睾丸功能减退、下丘脑-垂体疾病、衰老、肥胖、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。
1、睾酮替代:
外源性补充睾酮是临床首选方案,常用药物包括十一酸睾酮胶丸、丙酸睾酮注射液、睾酮贴剂。这类药物能直接提升血清睾酮水平,改善性欲低下、疲劳等症状。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和红细胞压积。
2、促性腺治疗:
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适用于继发性性腺功能减退,通过模拟黄体生成素作用刺激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睾酮。该治疗可保留生育能力,常见不良反应包括乳房胀痛和情绪波动。
3、受体调节:
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克罗米芬通过阻断雌激素负反馈,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。适用于下丘脑-垂体轴功能异常患者,可能引起视觉异常和胃肠道不适。
4、病因干预:
病理性因素需针对原发病治疗,垂体瘤患者可能需要经蝶窦手术或伽玛刀治疗。伴随骨质疏松症状时需联合钙剂和维生素D补充,合并贫血可考虑促红细胞生成素。
5、代谢管理:
肥胖相关低睾酮需通过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和抗阻运动改善。慢性疾病患者应控制血糖血压,限制酒精摄入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需使用持续正压通气治疗。
日常饮食建议增加牡蛎、牛肉、南瓜籽等富含锌元素食物,配合深蹲、硬拉等复合力量训练。每三个月需复查肝功能、血脂和睾酮水平,出现异常勃起或严重痤疮需立即就医调整用药方案。老年患者用药需评估心血管风险,避免同时使用抗凝药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