急性胃肠炎可能由病毒或细菌感染、食物中毒、药物刺激、寄生虫感染、免疫异常等原因引起。
诺如病毒、轮状病毒等肠道病毒是儿童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因,成人常见于沙门氏菌、志贺氏菌等细菌感染。病原体通过污染食物或水源进入消化道,破坏肠黏膜屏障并释放毒素,导致水样腹泻和呕吐。
食用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污染的乳制品,或摄入含副溶血性弧菌的海产品可能引发剧烈呕吐。夏季未冷藏的蛋类、肉类易滋生大肠杆菌,12-72小时内出现血便伴发热。
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可损伤胃黏膜防御机制,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可能扰乱肠道菌群平衡。化疗药物直接作用于快速分裂的胃肠上皮细胞,导致黏膜炎性反应。
贾第鞭毛虫通过粪口途径传播,吸附于十二指肠黏膜引起脂肪泻。旅行者饮用污染水源可能感染溶组织内阿米巴,表现为果酱样大便和里急后重感。
克罗恩病活动期可能出现节段性胃肠炎症,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患者常伴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升高。这类患者往往存在反复发作的腹痛和吸收不良综合征。
发病期间建议采用BRAT饮食香蕉、米饭、苹果泥、吐司,避免乳制品和高纤维食物。补液时优先选择口服补液盐Ⅲ,每公斤体重补充50-100ml。症状持续超过48小时或出现意识模糊、少尿等脱水体征需急诊静脉补液。恢复期可适量补充布拉氏酵母菌等益生菌调节微生态平衡,日常注意生熟食分开处理,海鲜类食物彻底加热至中心温度90℃以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