脱肛可通过手法复位、硬化剂注射、肛门环缩术、经腹直肠悬吊术等方式治疗。脱肛通常由长期便秘、分娩损伤、盆底肌松弛、直肠黏膜脱垂、肛提肌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。
1、手法复位:轻度脱肛可尝试手法复位,患者取膝胸卧位,医生戴手套涂抹石蜡油后将脱出肠管缓慢推回肛门。复位后需卧床休息1-2天,避免久蹲久坐。该方法适用于早期直肠黏膜脱垂患者。
2、硬化剂注射:向直肠黏膜下层注射5%鱼肝油酸钠或消痔灵注射液,通过化学刺激使黏膜与肌层粘连固定。需分3-4个点位注射,每次间隔1周。可能出现低热、肛门坠胀等反应,2周内避免剧烈运动。
3、肛门环缩术:采用银线或硅胶环在肛门皮下形成人工韧带,缩小肛门直径至1.5指宽。术后需每日坐浴,口服乳果糖预防便秘。该方法对轻度全层脱垂有效率约70%,可能出现排便困难并发症。
4、经腹直肠悬吊术:通过腹腔镜将直肠后壁固定于骶骨岬,同时切除冗余乙状结肠。术后需留置导尿3天,6周内禁止提重物。适用于Ⅲ度直肠全层脱垂,复发率低于10%。
5、盆底肌训练:每天进行3组凯格尔运动,每组收缩肛门10秒后放松,持续15分钟。配合桥式运动增强腰腹力量,使用小麦麸皮增加膳食纤维摄入。坚持3个月可改善轻度盆底肌松弛。
脱肛患者日常应保持每日2000ml饮水量,摄入燕麦、火龙果等高纤维食物,避免辛辣刺激饮食。建议选择游泳、瑜伽等低冲击运动,排便时使用脚凳保持35度角体位。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肛门指检,发现出血、发热等症状及时就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