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临床表现多样,主要有黄疸、肝脾肿大、小头畸形、听力损伤和血小板减少。
1、黄疸:
约60%-80%的患儿出现皮肤巩膜黄染,多由病毒感染导致肝细胞损伤和胆红素代谢障碍引起。黄疸通常在出生后1-2周内出现,可能伴随尿色加深和粪便颜色变浅。严重者需光疗干预,极少数可能发展为核黄疸。
2、肝脾肿大:
肝脏肿大见于50%以上患儿,触诊可发现肋下2-4cm的肝缘,质地偏硬。脾脏肿大常伴随出现,可能与病毒直接侵犯网状内皮系统有关。部分患儿会出现转氨酶升高至正常值5-10倍,提示存在活动性肝炎。
3、小头畸形:
宫内感染可导致脑发育异常,头围低于同胎龄儿第3百分位。头颅影像学可见脑室周围钙化灶、脑室扩大等改变。这类患儿后期可能出现智力障碍、运动发育迟缓等神经系统后遗症。
4、听力损伤:
约30%-50%患儿存在感音神经性耳聋,多为双侧高频听力损失。病毒对内耳毛细胞的直接破坏是主要机制。部分患儿听力损害呈进行性加重,需定期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。
5、血小板减少:
血小板计数常低于50×10^9/L,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、脐带渗血等。病毒抑制骨髓巨核细胞生成是主要原因,也可能与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有关。严重出血时需要输注血小板治疗。
对于确诊或疑似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新生儿,建议母乳喂养时注意消毒处理,避免接触其他患儿分泌物。定期监测生长发育指标,重点随访听力视力及神经系统发育情况。出现喂养困难、抽搐等表现需立即就诊。哺乳期母亲若确诊活动性感染,应在医生指导下评估母乳喂养风险。保持居室通风,接触患儿前后严格洗手可降低传播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