糖尿病病人易出现足坏疽可能由长期高血糖、周围神经病变、血管病变、感染风险增加、足部压力异常等原因引起,可通过血糖控制、创面护理、改善循环、抗感染治疗、减压措施等方式干预。
1、长期高血糖:
持续高血糖状态会导致组织细胞代谢紊乱,糖基化终末产物堆积损伤血管内皮功能,同时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繁殖。需通过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、格列美脲、西格列汀维持血糖稳定,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7%以下。
2、周围神经病变:
糖尿病神经病变使足部感觉减退,患者难以察觉微小创伤。神经调节异常还会导致汗腺功能障碍,增加皮肤皲裂风险。建议定期进行10克尼龙丝感觉测试,使用神经修复药物如甲钴胺、硫辛酸延缓进展。
3、血管病变:
高血糖加速动脉粥样硬化,下肢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组织缺血缺氧。典型表现为间歇性跛行、足背动脉搏动减弱。可通过血管超声评估血流情况,使用阿司匹林、贝前列素钠改善微循环,严重时需血管介入治疗。
4、感染风险增加:
糖尿病患者白细胞趋化吞噬功能下降,高血糖环境促进细菌生长,足部小伤口易发展为蜂窝织炎甚至骨髓炎。常见病原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、铜绿假单胞菌,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如头孢呋辛、莫西沙星。
5、足部压力异常:
神经病变导致足弓结构改变,局部压力集中易形成胼胝或溃疡。建议使用定制减压鞋垫,避免赤足行走,每日检查足底有无发红或破损。Charcot关节病患者需佩戴支具防止足部变形。
糖尿病患者应每日用温水清洗足部并彻底擦干,尤其注意趾缝清洁;选择浅色棉袜便于观察渗液,鞋内需平整无杂物;戒烟以改善外周血供,每周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如游泳或骑自行车;定期修剪趾甲但避免过短,发现足部红肿、温度异常或伤口超过24小时未愈合时需立即就医。营养方面需保证每日1-1.5g/kg优质蛋白摄入,补充维生素C和锌促进创面愈合,限制精制碳水化合物摄入以平稳血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