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触性阴道出血可通过妇科检查、药物治疗、物理治疗、手术治疗、生活护理等方式治疗。接触性阴道出血通常由宫颈炎、宫颈息肉、宫颈癌前病变、子宫内膜异位症、外伤等原因引起。
1、妇科检查
妇科检查是诊断接触性阴道出血的首要步骤,通过阴道镜、宫颈涂片等手段明确出血原因。医生会观察宫颈有无充血、糜烂或赘生物,必要时进行活检以排除恶性病变。对于初次出现出血的患者,建议在月经干净后3-7天进行检查。
2、药物治疗
细菌性宫颈炎可遵医嘱使用甲硝唑栓、保妇康栓、抗宫炎片等药物。宫颈息肉合并感染时需配合头孢克肟分散片、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。雌激素水平异常引起的出血可考虑黄体酮胶囊调节周期,所有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
3、物理治疗
宫颈糜烂可采用激光、冷冻或微波等物理疗法,通过局部组织凝固坏死促进新生上皮覆盖。治疗后会有淡黄色分泌物排出,需保持会阴清洁并禁止性生活2个月。物理治疗前需排除宫颈上皮内瘤变等病变。
4、手术治疗
宫颈锥切术适用于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,通过切除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。直径超过1厘米的宫颈息肉需行息肉摘除术,术后标本需送病理检查。绝经后反复出血者可能需诊断性刮宫排除内膜病变。
5、生活护理
治疗期间避免使用卫生棉条和阴道冲洗,选择纯棉内裤并每日更换。出血期间禁止性生活、游泳及盆浴,减少骑自行车等会阴受压活动。日常可增加山药、红枣等补气养血食材,但需忌食辛辣刺激食物。
接触性阴道出血患者应每半年进行一次宫颈癌筛查,包括HPV检测和TCT检查。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,同房时使用润滑剂减少摩擦损伤。若出血伴随发热、腹痛或持续超过一周,须立即复诊排除严重病变。日常注意观察出血颜色和量变化,记录月经周期帮助医生判断病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