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诊疗技术,通过影像设备引导将导管、支架等器械送入体内特定部位进行诊断或治疗。其优势在于创伤小、恢复快、精准度高,适用于心血管、肿瘤、神经系统等多领域疾病。
1、血管介入:通过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置入导管,常用于冠状动脉造影、支架植入等操作。治疗冠心病时可能采用球囊扩张术或药物涂层支架,对急性心肌梗死可实现血管再通。血管畸形患者可通过栓塞材料阻断异常血流。
2、肿瘤介入:包括经动脉化疗栓塞和射频消融等技术。肝癌患者常接受载药微球栓塞治疗,通过阻断肿瘤血供同时局部释放化疗药物。肺部结节可在CT引导下进行穿刺活检或微波消融,实现精准灭活肿瘤组织。
3、神经介入:主要处理脑血管疾病,如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。急性脑卒中可采用取栓支架快速开通阻塞血管,脑血管畸形可使用液态栓塞剂进行血管内修补。这些操作需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测下完成。
4、非血管介入:包含胆道引流、椎体成形等操作。梗阻性黄疸患者可经皮植入胆道支架,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采用骨水泥注入治疗。食管狭窄病例通过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改善吞咽功能。
5、急诊介入:应用于出血性疾病急救,如产后大出血的子宫动脉栓塞。外伤性脾破裂可采用明胶海绵栓塞止血,消化道大出血通过血管造影定位后实施靶向栓塞。这类操作能快速控制出血挽救生命。
介入治疗需配合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,术后注意穿刺点压迫止血。建议低脂饮食控制基础疾病,适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。存在造影剂过敏风险者需提前进行皮试,肾功能不全患者应水化处理预防肾损伤。严格遵循医嘱复查可最大限度降低并发症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