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孩便血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、保持肛周清洁、观察伴随症状、记录排便情况、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。便血可能由肛裂、肠道感染、食物过敏、肠息肉、炎症性肠病等因素引起。
1、饮食调整: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有助于软化粪便,减少排便时对肛门的机械性损伤。推荐食用香蕉、燕麦、西蓝花等富含纤维的食物。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及可能诱发过敏的牛奶、鸡蛋等。两餐之间适量补充温水。
2、清洁护理:每次排便后使用温水清洗肛门,避免使用含酒精的湿巾。清洗后涂抹凡士林或氧化锌软膏保护皮肤。选择纯棉透气内裤,每日更换并及时清洗消毒。婴幼儿需增加尿布更换频率。
3、症状监测:记录便血颜色鲜红或暗红、出血量滴血或混合、排便频率及性状变化。注意是否伴随发热、腹痛、呕吐、食欲下降等症状。测量并记录患儿体温变化,观察精神状态是否萎靡。
4、排便记录:建立排便日记,详细记录每次排便时间、持续时间、粪便性状布里斯托分级。标注便血发生时的具体情境,如排便费力哭闹、粪便干硬呈羊粪状。记录近期饮食变化或药物使用史。
5、医疗干预:持续便血超过24小时或出血量增大需急诊处理。肠息肉可能需结肠镜下切除,炎症性肠病需使用美沙拉嗪、泼尼松等药物控制。急性感染性腹泻需根据病原学选择阿奇霉素、头孢克肟等抗生素。
患儿日常需保持每日60分钟户外活动,促进肠道蠕动。饮食采用少量多餐制,优先选择蒸煮烹饪方式。建立固定排便时间,如餐后15分钟坐便盆训练。居家护理期间避免剧烈运动,注意腹部保暖。定期测量体重及血红蛋白水平,贫血患儿需补充铁剂和维生素C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