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疱疮可通过糖皮质激素、免疫抑制剂、生物制剂、抗生素、局部用药等方式治疗。天疱疮通常由自身免疫异常、遗传因素、药物诱发、感染因素、环境刺激等原因引起。
1、糖皮质激素:
泼尼松、甲泼尼龙、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是天疱疮的一线治疗药物,通过抑制免疫反应控制水疱进展。急性期需足量使用,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至维持剂量。长期使用需监测骨质疏松和血糖变化。
2、免疫抑制剂:
硫唑嘌呤、环孢素、吗替麦考酚酯等免疫抑制剂常与激素联用,减少激素用量。这类药物通过调节T淋巴细胞功能抑制自身抗体产生,用药期间需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和血常规。
3、生物制剂:
利妥昔单抗、奥马珠单抗等靶向生物制剂适用于难治性病例,特异性阻断B细胞或IgE介导的免疫反应。治疗前需筛查乙肝和结核感染,输注过程中可能发生过敏反应。
4、抗生素防治:
头孢曲松、阿奇霉素、莫匹罗星等用于预防或治疗继发感染。天疱疮皮损破溃后易合并细菌感染,严重时可引起败血症。局部使用抗菌药膏可促进创面愈合。
5、局部用药:
糠酸莫米松乳膏、他克莫司软膏等外用制剂适用于局限性皮损。含碘伏的湿敷溶液可清洁糜烂面,凡士林纱布覆盖能减少摩擦。口腔黏膜损害可用含利多卡因的漱口水缓解疼痛。
天疱疮患者需保持高蛋白饮食如鸡蛋、鱼肉、豆制品,补充维生素C和锌促进创面修复。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皮肤摩擦,选择纯棉宽松衣物。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,观察有无脓性分泌物。皮损广泛或伴有发热时应及时复诊调整用药方案,长期治疗者每3个月监测骨密度和眼底变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