皮肤结核可通过抗结核药物治疗、局部病灶处理、营养支持、免疫调节、定期复查等方式治疗。皮肤结核通常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、免疫力低下、皮肤屏障受损、接触传染源、营养不良等原因引起。
1、药物治疗:皮肤结核需规范使用抗结核药物,常用异烟肼、利福平、吡嗪酰胺三联疗法。药物治疗需持续6-9个月,不可擅自停药。药物可能引起肝功能异常,需每月监测转氨酶水平。
2、局部处理:溃疡型皮损需每日用碘伏消毒,外敷利福平软膏。结节型病灶可配合紫外线照射治疗。局部脓肿需穿刺引流,避免自行挤压。创面护理需保持干燥清洁。
3、营养干预:每日需保证90g优质蛋白摄入,优先选择鱼肉、鸡胸肉、大豆。维生素A、D缺乏者需补充动物肝脏和深海鱼。贫血患者应增加红肉、菠菜摄入,必要时口服铁剂。
4、免疫调节:保证每日7小时睡眠,进行太极拳、八段锦等温和运动。CD4细胞计数低下者可注射胸腺肽。避免使用免疫抑制剂,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在6-7mmol/L。
5、接触隔离:患者衣物需煮沸消毒,痰液要用含氯消毒剂处理。家庭成员需做PPD皮试筛查,阳性者预防性服用异烟肼3个月。治疗期间避免与婴幼儿密切接触。
皮肤结核患者需长期保持高蛋白饮食,每日摄入乳制品300ml、鸡蛋1-2个。适宜进行散步、瑜伽等低强度运动,每周累计150分钟。护理重点在于定期复查胸部CT和皮损活检,治疗期间每2个月检测肝肾功能。居住环境应保持通风干燥,紫外线消毒每周2次。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,出现视力模糊、关节疼痛需立即就诊。心理支持很重要,可加入结核病患者互助小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