切口疝最主要的发病原因包括手术切口愈合不良、术后感染、腹内压增高、缝合技术不当、患者自身因素等。
1、切口愈合不良:手术切口局部组织修复能力下降或营养不良可能导致愈合延迟,胶原蛋白合成不足使腹壁强度降低。术后需加强蛋白质和维生素C摄入,避免过早剧烈活动。
2、术后感染:切口感染可破坏局部组织结构,形成薄弱区域。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感染常见,表现为红肿热痛。需规范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呋辛、克林霉素,并彻底清创。
3、腹内压增高:慢性咳嗽、便秘、腹水等因素持续增加腹腔压力。可能与慢性阻塞性肺病、肠梗阻等疾病相关,常伴腹胀呕吐。需治疗原发病,必要时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或通便药物。
4、缝合技术缺陷:缝合材料选择不当或张力过大易导致组织撕裂。聚丙烯缝线较适合腹壁缝合,需采用分层缝合技术减少局部张力。
5、患者高危因素:糖尿病、肥胖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影响组织修复。血糖控制不佳者胶原代谢异常,BMI>30kg/m²者腹壁脂肪影响血供。需控制血糖在7mmol/L以下,减重5%-10%。
术后三个月内需佩戴腹带支撑,避免提重物超过5公斤。建议摄入瘦肉、鸡蛋、猕猴桃等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,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增强核心肌群。每日步行3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,术后6个月经评估后可逐步恢复游泳等低冲击运动。切口出现膨隆或疼痛需及时复查CT明确疝环大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