治疗大脑兴奋性失眠的常用药物包括褪黑素受体激动剂、苯二氮䓬类药物、非苯二氮䓬类镇静催眠药、抗抑郁药及中成药等,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失眠类型和个体差异选择。
功能主治:益气补肾、健脾和胃,养心安神。用于头晕耳鸣,视减听衰,失眠健忘,食欲不振,腰膝酸软,心慌气短,中风后遗症;对脑功能减退,冠状血管疾患,脑血管栓塞及脱发也有一定作用。
用法用量:口服。一次10~20ml,一日2次。
1、褪黑素受体激动剂:
雷美替胺是典型代表药物,通过模拟人体天然褪黑素调节睡眠-觉醒周期,适用于昼夜节律紊乱型失眠。这类药物成瘾性低,但可能引起头晕或嗜睡等副作用,不建议与免疫抑制剂联用。
2、苯二氮䓬类药物:
阿普唑仑、艾司唑仑等通过增强γ-氨基丁酸神经抑制发挥作用,能缩短入睡时间但可能影响深睡眠。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依赖性和认知功能下降,建议短期间断使用,老年人需警惕跌倒风险。
3、非苯二氮䓬类镇静药:
右佐匹克隆和唑吡坦选择性作用于ω1受体亚型,在改善入睡困难的同时对睡眠结构影响较小。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口苦和头痛,服药后需保证7-8小时睡眠时间以避免宿醉效应。
4、抗抑郁药物:
米氮平、曲唑酮等小剂量使用时具有镇静效果,特别适用于伴随焦虑抑郁的失眠患者。这类药物可能引起体重增加和晨起嗜睡,需定期监测情绪和体重变化。
5、中成药制剂:
乌灵胶囊、甜梦口服液等通过安神定志作用改善睡眠,适合轻度失眠或作为辅助用药。需注意中药方剂可能含西药成分,服用期间应避免辛辣刺激食物。
失眠患者除药物治疗外,建议建立规律作息时间,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,保持卧室环境黑暗安静。每日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、游泳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,但应避免睡前3小时剧烈运动。饮食上可适量摄入富含色氨酸的小米、香蕉等食物,晚餐不宜过饱。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失眠有长期改善效果,可配合放松训练和睡眠限制疗法共同干预。若失眠持续超过1个月或伴随日间功能损害,应及时到神经内科或睡眠专科就诊评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