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足口病可通过抗病毒药物、退热镇痛药物、口腔局部用药、免疫调节药物、中药制剂等方式治疗。手足口病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,表现为发热、口腔疱疹、手足皮疹等症状。
1、抗病毒治疗:
利巴韦林、阿昔洛韦、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可用于抑制肠道病毒复制。这类药物需在发病早期使用,对柯萨奇病毒A16和肠道病毒71型有一定效果。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医嘱,避免自行调整剂量。
2、退热镇痛:
对乙酰氨基酚、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可缓解发热症状。体温超过38.5℃时建议使用,需注意给药间隔时间。避免使用阿司匹林,以防发生瑞氏综合征。
3、口腔护理:
口腔溃疡可使用康复新液、开喉剑喷雾剂等局部药物缓解疼痛。利多卡因凝胶可短期用于严重溃疡止痛,进食前15分钟涂抹有助于改善进食困难。
4、免疫调节:
干扰素喷雾或静脉注射可增强局部免疫力。匹多莫德等免疫调节剂适用于反复感染患儿,需连续使用2-3个月。使用期间需监测免疫功能指标。
5、中药辅助:
蓝芩口服液、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等中成药具有清热解毒功效。中药熏洗方如金银花、板蓝根煎剂可辅助皮肤疱疹护理。中药使用需辨证施治,避免与西药相互作用。
患病期间需保持清淡饮食,选择温凉流质食物如米汤、藕粉,避免酸性或坚硬食物刺激口腔溃疡。保证每日饮水量,可适量饮用椰子水、淡盐水补充电解质。皮疹部位保持清洁干燥,穿着宽松棉质衣物。体温持续超过39℃、出现嗜睡或肢体抖动等神经系统症状时需立即就医。恢复期可进行适度活动,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疲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