雄性激素过少可通过睾酮替代疗法、促性腺激素治疗、芳香化酶抑制剂等方式改善。该症状可能与睾丸功能减退、下丘脑-垂体病变、遗传因素、慢性疾病或药物副作用有关,通常表现为性欲减退、肌肉量减少、疲劳、体毛稀疏等症状。
1、睾酮替代:临床常用十一酸睾酮、丙酸睾酮、庚酸睾酮等药物补充外源性雄激素,适用于原发性睾丸功能衰竭。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和红细胞压积,警惕血栓风险。
2、促性腺激素: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能刺激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睾酮,适用于下丘脑-垂体轴异常导致的继发性性腺功能减退。需配合影像学检查排除垂体肿瘤。
3、芳香化酶抑制:来曲唑、阿那曲唑可阻断睾酮向雌激素转化,提高体内游离睾酮水平。这类药物对雌激素转化过盛导致的相对雄激素不足效果显著。
4、慢性病管理:糖尿病、肥胖等代谢性疾病会干扰睾酮合成,控制血糖的二甲双胍、减重手术可间接改善雄激素水平。这类患者需先治疗基础疾病。
5、生活方式干预:锌元素补充剂、维生素D3、规律力量训练能促进睾酮自然分泌。深蹲、硬拉等复合动作刺激更大,牡蛎、牛肉等富锌食物可作为膳食补充。
日常需保持每周3次30分钟以上抗阻训练,摄入三文鱼、鸡蛋等富含胆固醇的食物作为睾酮合成原料。避免过度饮酒和熬夜,保证7-8小时深度睡眠有助于维持正常激素节律。建议每3-6个月复查激素水平,根据检测结果动态调整治疗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