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多功能

什么叫慢性结肠炎

2025-04-03

186次浏览

慢性结肠炎是结肠黏膜长期存在的非特异性炎症,病程通常超过6周,临床表现为反复腹痛、腹泻或便秘、黏液便。其发生与免疫异常、肠道菌群失衡、感染因素、遗传易感性及长期饮食刺激有关。

1、免疫异常:机体免疫系统错误攻击结肠黏膜导致慢性炎症,可能与HLA-B27基因相关。患者需避免诱发因素,采用低纤维饮食减少肠道刺激,必要时使用免疫调节剂如硫唑嘌呤、英夫利昔单抗或美沙拉嗪控制异常免疫反应。

2、菌群失衡:长期使用抗生素或高脂饮食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。建议补充双歧杆菌、乳酸菌等益生菌,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、苹果,避免滥用抗生素以恢复菌群稳态。

3、感染因素:沙门氏菌、艰难梭菌等病原体感染未彻底清除转为慢性炎症。急性期需规范使用环丙沙星、甲硝唑等抗生素,慢性期通过肠黏膜保护剂如谷氨酰胺促进修复。

4、遗传易感性:家族中有炎症性肠病史者患病风险增加3-5倍。这类人群应定期进行肠镜检查,避免吸烟和NSAIDs药物,早期干预可延缓病情进展。

5、饮食刺激:长期摄入辛辣、酒精或过敏食物导致黏膜损伤。需建立个性化饮食方案,排除牛奶、海鲜等致敏食物,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,每日补充足量维生素D和钙质。

慢性结肠炎患者需建立长期管理计划,每日记录排便情况,保持30分钟有氧运动如游泳或快走,避免熬夜和精神紧张。饮食采用低渣、高蛋白原则,优先选择鱼肉、鸡蛋和嫩叶蔬菜,限制粗纤维和产气食物。每3-6个月复查肠镜和粪便钙卫蛋白,病情变化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

好文章,值得分享给更多人

内容链接已复制

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

我知道了

为您推荐

最新问答

猜你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