丘疹性荨麻疹表现为红色风团样丘疹,常伴剧烈瘙痒,多由昆虫叮咬、过敏反应、环境刺激、免疫异常或遗传倾向等因素引起。
1、红色丘疹:
皮损呈圆形或椭圆形红色隆起,直径约1-2厘米,中央常有小水疱或瘀点。皮疹多成簇分布,常见于四肢、腰腹部等暴露部位。避免搔抓可减少继发感染风险,冷敷或外用炉甘石洗剂缓解症状。
2、剧烈瘙痒:
瘙痒感夜间加重,与组胺释放有关。过度抓挠会导致表皮剥脱、血痂形成。穿着宽松棉质衣物,局部使用薄荷脑软膏或口服氯雷他定可减轻不适。
3、风团样改变:
皮损周围可见苍白色晕环,类似荨麻疹样肿胀,但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。可能与肥大细胞脱颗粒相关。记录发作前接触的植物、宠物等过敏原有助于预防复发。
4、继发皮损:
反复搔抓后可能出现糜烂、渗出或色素沉着。儿童因皮肤屏障功能较弱更易出现继发感染。保持患处清洁干燥,必要时短期外用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。
5、病程特点:
单个皮疹约7-10天消退,但新疹可反复出现数周。夏季高发与蚊虫活跃相关。室内使用防蚊帐、户外活动前喷涂避蚊胺可降低发病率。
日常需注意避免接触花草、宠物毛发等常见致敏原,选择温和无香料的沐浴产品。饮食上减少海鲜、坚果等易致敏食物摄入,适当补充维生素C增强皮肤抵抗力。穿着长袖衣物进行户外活动,定期清洗床品并使用55℃以上热水浸泡。症状持续超过两周或出现发热等全身反应时需皮肤科就诊。